『想讓自己更好』,本身可能就是問題的來源

 

 

弔詭的,當我們不斷鞭策自己要更好的時候,

 

我們是真的在『變好』呢,

 

還是在不斷的告訴自己:『我不夠好』?

 

在年初參加Shirly Ma 老師的榮格釋夢工作坊的時候,聽到她提到『永恆的少年』這個概念的時候,我就感到被觸動到,翻了手邊的書籍,發現沒有一本對於這個原型有足夠完整的介紹。

 

 

感謝好朋友李昌特別打電話來,跟我分享他最近讀到的一本好書,這本書,書名叫做『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』,因為種種緣份,讓我本來想把閱讀順序放在後面這本書居然提早到昨天開始就閱讀,給我很大驚喜的是,我在閱讀的時候,看到書中對於『永恆的少年』這個原型做了蠻完整的介紹,把它整理一下,貼在這個主題裡面。

 

 

一 般來說,我們會追求靈性的人,都希望自己能夠更超脫,更提昇自己,更加完美自己。這樣的內在動力,在榮格提出來的諸多原型當中,最有關的一個應該就是『永恆的少年』了,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,那些會想到藉由靈修來解決人生問題的人,他最顯著的原型,通常就是這個永恆的少年。

 

從靈修的角度來看,『永恆的少年』可以視為一種追尋生命意義以及創造性靈感的本能,是一種想要超越死亡,物慾,肉身,和輪迴的驅力。想要超脫世俗而成道。

 

此外,『少年』這個原型常常帶有彌賽亞或者救世主的意象,帶來解託人世痛苦及死亡的信息。凡是強調超越的宗教,幾乎都高舉此一原型,例如,『基督』就是它的一個化身。

 

『少年』原型也可能是神的使者,帶來神的啟示或者知見。西方人的靈性觀深受『少年』原型的影響,因此具有靈感,純潔,超塵脫俗等特質。相對的,在佛教等東方宗教裡面,菩薩代表的卻是落實在人世當中的靈性的理想。



在神話故事當中,幾乎『少年』原型的代表人物都擁有翅膀,
最有名的是『墨丘利』(Mercury)以及『伊卡洛斯』(Icarus)。墨丘利穿著有翅膀的靴子,把神的啟示送到人世和陰間。伊卡絡斯則是給我們警惕,要是過於脫離人世,過於理想主義,那麼『少年』的傾向是很危險的。

 

『少年』原型把眼光帶到人世間,所以常常在新的思想學派,傳統,靈修運動,政治意識形態裡面看到它的身影。

 

 而,『少年』原型除了帶來洞見與靈感之外,它也帶有陰影的部份,它會把我們往上拉,離開塵俗,引導我們進入某些理想的內心世界,但是,我們卻可能因此不再顧及日常生活實際的需求。被『少年』原型主宰的人,會因為逃逸道『靈性的世界』當中,變得厭惡物質生活,尤其討厭工作以及實際生活當中的種種義務以及責任,這常常會帶來一些後果。他們會把日常生活以及靈修生活,極端兩極化,以至於只要讓他與實際的生活,責任,發生任何連結的可能性一出現,他都會覺得抑鬱,認為那是一種陷阱。

 

因此,任何可能的『承擔』,都會使『少年』型的人極為恐懼,所以,他會一直游移不定,對他來說,旅行,過渡性的生活方式,因為不必扎根,不必維持固定的人際關係,對他來說,最為習慣。他會不安於任何關係,因此當一個關係有固定下來的可能時,他會開始掙脫。他不願意被『固定』下來,當有人要求他必須承擔責任的時候,就是他覺得該離開,或者感到被『陷進去』的時候。

 

也就是說,『少年』原型在關係上面,是幼稚的,他有靈性,但卻飄忽不定,他需要掙脫母親的束縛,卻又與母親有強烈的連結,然而,當這樣的連結越強的時候,他又越想展翅高飛。這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常見的,就是富有理想性的人,他卻眼高手低,動口不動手,因為他們總是擔心,一旦把想法落實下來,就不再會那麼美好,因為在具體執行的過程當中,總是不如理想,因此任何執行的結果,都『不再完美』。而這個『不再完美』,對於一些人來說,這是無法接受的。這也使得很多『少年』型的人,在日常生活當中缺乏生活自理能力,使得他們通常非常以賴於一個『母親』型的人物,然而,恰恰如前所說,這樣的關係又是他們所亟欲掙脫的。

 

由於『少年』原型對於靈性事務的關注,因此幾乎都會付出其他的代價,他們的家庭與人際關係,往往成為次要的東西,因為他們被視為修行的『障礙』。有很多『少年』型的人總是擔心自己有小孩,認為那是綁手綁腳的東西,有孩子就必須努力賺錢,養家活口,那無異於靈性的死亡。他們認為靈修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,而金錢會污染這個理想。

 

被『少年』原型主宰的人,一接觸到佛教等等靈性的傳承,因為佛教徒追求解脫以及永遠的幸福,這樣的宏願是他們無法抗拒的,這會讓他們找到用『靈性』來逃脫真實人生的藉口,而這正好與佛教『如實』觀照的本意,完全相反。

 

『少年』型的人,害怕平凡,庸俗,情感上的不安又驅使他們走向知識,靈性上高超的理想,因此把他們帶得離開現實生活更遠,到最後,往往現實生活會反噬,逼得他們不得不被物質生活牢牢綁死。因此,『少年』原型的陰影,只有透過把理想真的應用或者實踐出來,在生活當中融入到真實的人際互動裡面,才有機會轉化。只有 承認我們的情感,身體,和我們的心一樣,在靈性當中都佔有一席之地,才會開始痊癒的過程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隨想:

 


這一篇的標題,是我自己下的,有趣的是,在打完這篇以後,閱讀書裡面的其他部份的時候才發現,作者引用邱陽創巴仁波切講的一句話:
『我們這麼努力的修行,最後才明白,光是要修行的企圖心本身,就是問題。』

 


昨天剛剛有新的總統就任,這一段讓我不由得產生聯想,那個打動人心的意象,似乎與這個有一些些相關連。按照榮格的人格類型的理論來看,『少年』原型,會喚起 女性選民的『母性』,同時,『少年』本身,又會喚起男性選民對於那個『童真的自己』,『美好的過去』的回想,我想,除了其他外部因素以外,馬英九的『小學生』形象,或許也為他爭取了一部分的選票喔。

 


這一篇的概念,與最近流行的
『靈性的黑洞』,可以結合起來。如果追尋本身就是一種逃避,那麼,無怪乎學得越多,越產生靈性上面的飢渴以及對自己的鄙棄。

 


這本書強調
修行就在生活當中,並且認為解脫來自於看到自我的實相。書我還沒看完,但是先把一個疑問放在這裡,那就是,作者如何避免讓這本書掉進類似卡內基那一類的激勵書籍的,美國夢的個人版的框框裡面?這是我好奇的。 

 

其他相關文章:

靈光乍現!

論修行兩大路線:人性/神性、神性/人性

☆華哥觀點★

很棒的觀點!

也許想要讓自已更好!

那種原罪!

就是認為自已原本不夠好!

才努力追求!

也許應該放掉自已不夠好!

而是讓自已恢復原本就很完美!

讓那內在的光走出來!

不再責怪自已的那些自責和懲罰才是最沈重的負面能量!

好好盡情釋放擁抱無條件的愛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1867038 的頭像
    s1867038

    ☆華哥的五行吉運養生網★

    s18670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